【海外故事】跨越山海去成長 |
|||||
|
|||||
2019年,在公司經歷了一年多的學習工作后,我乘坐飛機一路向西,從渤海之濱的中國天津來到維斯瓦河畔的歐洲波蘭。八千公里,當飛機著陸時,陌生的國度帶給我些許迷茫:這里的工程履約與國內一樣嗎?我可以做好嗎? 經緯線上的成長手記 初到歐洲經理部的那些日子,投標文件上的波蘭語字母像一群陌生的飛鳥,在紙頁上投下難以辨識的陰影。我每日伏案,將合同條款拆解成可以咀嚼的段落。保函資料里那些嚴謹?shù)姆纱朕o,漸漸浮現(xiàn)出市場規(guī)則的骨骼。七月的波蘭首都華沙老城飄著琥珀色的陽光,而我的筆記本里也正積累著如琥珀般珍貴的知識財富——那些關于銀行保函的注意事項、技術規(guī)范的隱藏要求,都在為未來鋪設看不見的軌道。 當秋風開始清掃維斯瓦河岸的落葉時,我已站在海烏姆-盧布林400KV輸變電項目的工地上。這里的土地記得哥白尼仰望過的星空,而今我們要在蒼穹之下編織新的電網。 EPC“交鑰匙”工程加上獨特的屬地化管理,仿佛一本厚重的典籍,每個章節(jié)都暗藏考驗。波蘭分包商對合同細節(jié)的執(zhí)著令人肅然起敬,當?shù)刈稍儥C構對施工許可的嚴苛也同樣令人頭疼。我學著用他們的邏輯思考,與我們的中波翻譯們共同斟酌著詞句,對合同履約嘗試性提出建議和意見,也終于在一次次郵件碰壁后得到了“我們接受你們的提議”的回復。那一刻我們用著不同的語言開始歡呼,而無論是漢語、英語還是波蘭語,在此時此刻它所表達的都是對這個團隊一直以來所有堅持的慶祝。 疫情來襲時,工地仿佛一瞬間按下了暫停鍵,但項目所有的中波員工們卻未曾停止工作,大家在紙頁的戰(zhàn)場上齊心協(xié)力突圍。索賠報告里的每個數(shù)據(jù)都是盾牌,補充協(xié)議上的每個條款都是橋梁。那些與分包商反復推敲的會議記錄,那些與供應商逐字確認的郵件往來,都在證明:真正的工程不僅架設在鐵塔之間,更構筑在不同市場的理解與對話之中。 如今回望,波蘭的冬夜教會我的不僅是如何在當?shù)剡M行合同履約管理。在研讀條款時,在爭取工期延長時,我也逐漸明白了規(guī)則不僅僅是銅版上的刻痕,每個數(shù)字背后都站著一位一絲不茍的工程師,每份協(xié)議里都藏著信任——這大概就是最珍貴的屬地課程。所謂屬地化,不過是以這片大地的語言,重新講述這個市場的故事。 2021年春,離開波蘭的那天,華沙的清晨泛起微光,我的影子也終于與這里的陽光達成和解。乘上飛機向東出發(fā),這片充滿異域風情的山海美景,在視野中緩緩消散,最終化為無形。但它的確留下了些什么,是第一次從國內到國外市場中我與自我的一次無聲對話,是成長的漂泊與沉淀。 海烏姆-盧布林400KV輸變電項目運行圖 赤道線上的契約課 波蘭的寒風跋涉萬里,卻在撒哈拉的烈焰前止步;唯有季風的低語,能跨越南方的海洋,輕撫科特迪瓦的海岸。 2021年秋,初抵中西非科特迪瓦阿比讓市環(huán)城高速公路項目時,大西洋的海風里裹挾著法語合同特有的嚴謹氣息。我每日對著谷歌翻譯,汗珠時常模糊了手里的紙質合同,掉落在“Force Majeure(不可抗力)”這樣的詞匯上,洇開一片模糊的水漬,像是一種挑釁,嘲笑我無法戰(zhàn)勝一個新的挑戰(zhàn)。而當我終于把主合同關鍵條款校核完畢時,雨季的第一滴雨正好打在辦公室的鋅板屋頂上——這是科特迪瓦給我的第一份結業(yè)證書。 項目大干時期,辦公文件堆如山,如同熱帶雨林的蔓藤,每天都在增加。當我第七次翻找某份監(jiān)理批復時,突然想起剛畢業(yè)時國內項目的導師曾笑著問我:“文件和人是一樣的,如果你跟你手里的文件都不熟,你要如何說服這些文件來幫助服務你?”我突然意識到我需要建造另一種基礎設施:一個比混凝土更持久的資料室。就這樣,在中法雙方助理們的幫助下,那些被歸檔的回函慢慢開始在需要時自動現(xiàn)身,就像訓練有素的士兵。這讓我想起兩年前波蘭雪地里學會的真理:秩序才是跨越文明的通用語言。 科特迪瓦阿波波項目的雨水來得比預期更早,這個突然到來的項目帶來了不止這場雨,還有在雨水里如何建筑溝渠的難題。與同事們編制策劃書的那些夜晚,鍵盤敲打的聲響與雨后窗外的樹蛙鳴叫形成奇妙的二重奏。在中國留學過的當?shù)刂泶蛉ふf,在城市里要充會員才能找到的“聽取蛙聲一片”高清原聲帶催眠白噪音,在我們科特迪瓦可是終身免費。辦公室笑成一團,緊張焦躁的氛圍也被沖散了些許。 成本測算表上的數(shù)字像雨林里的溪流,需要定期疏浚才能保持暢通。第一次發(fā)現(xiàn)匯率差額時,4.13萬美元這個數(shù)字在賬單上閃爍如警示燈。我趕忙拉上翻譯同事共同起草信函草稿,用三種顏色標注引用的合同條款,就像當年在華沙學會的——契約精神有時需要像彩虹那樣,用不同光譜來顯現(xiàn)它的全貌。 后來,當我走過環(huán)城高速的施工便道和阿波波的排水渠旁,瀝青氣息與法語賬單已經能在我腦海中自然對應。兩本賬單安靜地放在“我的電腦”,一個記錄著與業(yè)主的每次計量“交鋒”,一個記載著對分包商的履約結算。它們構成的坐標系,正標記著我在赤道線上成長的軌跡。這里的陽光教會我:真正的工程,永遠同時修筑在土地上和文本中。 2023年,當時隔兩年再次踏上祖國的土地時,熟悉的“鄉(xiāng)音”讓我明白,新的征程即將到來,要以更認真的態(tài)度面對新的工作。但這次不同的是,行李箱里靜靜躺著的不只是紀念品,還有被熱帶季風淬煉過的目光,被不同時區(qū)的月光反復漂洗過的耐心。離群遠航的少年在遠行中得到了成長,于萬里山海外,于陌生國度里,于旅途跋涉中,學會了包容、接納與合作,蛻變成更堅韌的模樣。 |
|||||
[打印頁面] [關閉窗口]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