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海外故事】多瑙河的潮聲與半世紀的回響
|
|||||
|
|||||
站在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的多瑙河畔,五十年的光陰如同這條歐洲之河般奔涌而過。河風裹挾著魚腥草味的水汽拂過面龐,恍惚間,那些在云南小龍?zhí)堵短烀旱V的塵土、攀枝花機場的云霧、安哥拉草原的烈日與塞爾維亞澤蒙小鎮(zhèn)的星光中,沉淀的歲月正隨著波光一幀幀浮現(xiàn)。 多瑙河和塞爾維亞薩瓦河交匯處 從機油味到安全網的跨越 1996年,當二十一歲的我第一次擰緊內燃機的螺栓時,或許未曾想到,這雙沾滿機油的手會在二十八年后,為跨國工程編織起安全之網。云南小龍?zhí)兜拿簩?、攀枝花機場的跑道、中原高速的瀝青路,每一處都鐫刻著技術工人的執(zhí)著——那是對機械的敬畏,對工藝的較真,更是對“責任”二字最樸素的詮釋。 如今而立之年,當命運將我從修理車間推向安全管理崗位時,我方才明白:真正的工匠精神,不僅是讓機器運轉,更是讓每個生命遠離危險。從安哥拉盧埃納134公路石料廠的爆破現(xiàn)場,到羅安達供水入戶工程的每一條街道,我逐漸懂得,安全帽下的每張面孔都是家庭的牽掛,而我的使命,就是讓這些牽掛永遠完整。 十七年安哥拉歲月的饋贈 2007年8月,當飛機降落在羅安達時,我尚不知這片紅土地將成為第二故鄉(xiāng)。十七年,足夠讓一個異鄉(xiāng)人讀懂非洲的雨季與旱季,讀懂葡萄牙語中“Obrigado(謝謝)”的真誠,更讀懂中國援建者的孤獨與榮耀。 在安哥拉盧埃納機場,我們用中國人的效率在草原上畫出航跡;在134公路,我們讓車輪碾過叢林與部落間最后的隔閡;在羅安達供水工程,當清澈的自來水流涌入每一戶居民家中,非洲母親眼中泛起的淚光,比任何勛章都更珍貴。而新冠疫情的三年,則讓我深刻領悟:安全員守護的不僅是工地,更是人類在災難中的尊嚴與希望。那些為當?shù)貑T工測體溫、分發(fā)口罩的日子,那些與大使館共同籌措物資的夜晚,終將成為中非友誼長河中閃光的注腳。 多瑙河畔的安全經 2024年7月,當塞爾維亞的陽光灑在澤蒙客運鐵路項目時,五十歲的我再次成為“新人”。這里沒有安哥拉的面包樹,卻有青銅穹頂和高聳的教堂;這里不再需要應對瘧疾與內戰(zhàn),但歐盟標準的安全規(guī)范同樣嚴苛。站在多瑙河大橋下,我忽然懂得:安全管理的本質,是跨越文化與國界的共同語言——無論是非洲草原還是巴爾干半島,對生命的珍視永遠相通。 河與岸的哲學 多瑙河在此處分流,一如人生進入知天命之年的分野?;厥装肷?,我慶幸自己始終是“河中的擺渡者”,從技工到管理者,從中國到非洲再到歐洲,每一次身份與地域的轉換,都是對舒適區(qū)的告別,對可能性的擁抱。而今站在塞爾維亞多瑙河的岸邊,我更加篤定: 所謂成就,不過是把平凡的事做到極致:二十八年安全零事故的記錄,不是天賦,而是每天多一次巡查、多一句叮囑的累積。 所謂格局,是在異鄉(xiāng)成為“橋梁”:從教非洲工人系安全帶,到向塞爾維亞監(jiān)理解釋中國標準,文化差異終在專業(yè)與尊重中消融。 所謂永恒,是讓經歷成為火種:我愿將安哥拉的防疫經驗、非洲項目的本土化智慧,化作塞爾維亞澤蒙客運鐵路項目的安全基因,讓后來者走得更穩(wěn)。 給五十一歲的自己 今夜,多瑙河的星光將落入酒杯。五十歲生日,我許下三個心愿: 愿項目平安:澤蒙客運鐵路早日貫通,讓塞爾維亞的列車載著中國標準駛向歐洲。 愿故人安康:那些在安哥拉并肩作戰(zhàn)的兄弟,那些在國內守候的親人,愿歲月溫柔以待。 愿初心永駐:五十歲,不過是生命長河中的一座驛站。接下來的旅程,我仍愿做“安全世界的學徒”,在塞爾維亞的晨曦中,繼續(xù)書寫中國工程人的故事。 河風再次吹起,多瑙河的浪花拍打著岸石,像在為五十歲的我鼓掌。這一生,我修過內燃機,建過機場公路,守過生命防線,走過三大洲的土地——而今,我準備好以更從容的姿態(tài),迎接下一個五十年的潮起潮落。 生日快樂,五十歲的自己! 愿此生如河,奔涌不息,惠澤四方。 |
|||||
[打印頁面] [關閉窗口] |